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加大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力度。”巡察作为巡视向基层的延伸和拓展,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现监督全覆盖的重要举措。州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文山州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政治巡察,巡察监督实现有形有效全覆盖。
图为:2018年10月,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启动开展对村巡察试点工作,图为文山市第一巡察组利用乡镇赶集天宣传微腐败典型案例和巡察工作内容,并现场解答群众疑惑、受理群众诉求。
“巡察组来村里做什么,我们原先也不清楚,现在明白巡察组是来办实事、解难题的。”在反映的用电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后,文山州西畴县拉孩村村民陶永祥说道。
近年来,文山州以监督保障党中央决策部署在边疆民族地区落实、厚植党的执政根基为目标,精准落实政治巡察要求,持续深化巡察整改落实和实践创新,不断提升巡察工作质效,巡察利剑作用充分彰显,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五年来,全州共巡察党组织1672个,发现问题37756个,移交问题线索1756件,立案查处411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56人,移送司法机关17人。
巡察体系咋运行?
“2016年10月,成立州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2017年1月设置州委巡察办,2018年6月设立州委第一至第六巡察组……”清晰明了的时间节点,呈现出文山州巡察机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建设历程,随着工作机构、机制体制的健全完善,巡察利剑作用在边疆民族地区得到充分彰显。
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州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引领,立足一届党委任期内全覆盖任务,制定《中共文山州委巡察工作规划(2017—2021年)》,全州8个县(市)结合实际进行修订完善,做到每个年度有工作要点,合理安排巡察计划轮次,适时研究阶段性工作任务,确保巡察工作有规划、有计划、有谋划。
图为:2019年9月9日全省对村(社区)党组织巡察工作现场推进会在麻栗坡天保召开。
人才保障,机制护航。组建州县两级巡察机构和巡察人才库,制定出台巡察工作实施办法、对村(社区)党组织巡察实施办法等制度,落实“三个汇报”机制,实行“三个倒序排名”,促进巡察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同时,打好巡察“组合拳”,灵活采取常规巡察、机动巡察、专项巡察和巡察“回头看”相结合的方式,巡察的力度、强度和效果逐年提升。
聚焦重点,把握关键。一方面,聚焦重点内容,紧紧围绕“三大问题”和“三个聚焦”,推进政治监督清单化、具体化、常态化。另一方面,把握关键环节,紧盯“关键少数”,紧盯重点事、重点问题,将问题找准找实找具体。对照“三个聚焦”内容,梳理州、县(市)委常规巡察“问题清单”87条,对村(社区)党组织巡察“问题清单”68条,明确巡察标尺,梳理形成基本情况、政策规定、党委决策、问题线索、网络舆情、巡视巡察和审计发现问题“六个清单”,摸清被巡察单位“家底”,提高巡察发现问题的针对性和精准度。
上下联动,系统集成。坚持系统思维,推进州县(市)巡察机构、巡察监督与其他监督、巡察组与被巡察单位三维度联动,推动巡察“神形责”贯通。纵向上,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扭住党委这个“牛鼻子”,紧盯巡察机构这条“主战线”,建立上下联动实施办法和分片联系指导机制,定期开展指导督导,有计划地安排巡察监督上下联动,全州上下“全联动、一盘棋”开展巡察,形成巡察联动工作“闭环”。横向上,积极发挥巡察纽带作用,推动巡察监督与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和其他监督贯通融合,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审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注重巡前“协同备战”、巡中“技法支持”、巡后“问题共治”,强化“巡纪联动”“巡审结合”,构筑“1+N”监督格局,提高巡察工作的“含金量”和“附加值”。同时,深化“三同”工作经验做法,推动巡察组与被巡察单位党组织通力协作,实现“巡”之力量与“被巡”对象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巡察发现问题的质量不断提高。
图为:马关县委巡察组工作人员到大栗树乡火山村群众家中做访谈记录。
工作亮点有哪些?
“这种巡察形态值得肯定,是边疆山区巡察工作的积极有益的探索实践,望坚持好并在全省适宜地区推广。”2020年7月11日,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冯志礼对马关县“背包巡察”进行批示,新华社、半月谈、云南卫视《清风云南》等中央、省主流媒体相继对“背包经验”进行了宣传报道,巡察在村、吃住在村、办公在村,紧贴群众“零距离”开展巡察的工作方式成为在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开展巡察工作的有益探索。
“背包巡察”仅是文山州开展对村巡察的有效抓手之一,作为全国对村(社区)党组织巡察工作试点,文山州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为全国全省对村(社区)党组织巡察工作提供了务实管用的“文山方案”。探索实践“巡乡带村”“直接巡村”,形成具有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特点的对村巡察模式,经验做法4次在全国县级巡察办主任提级培训班上作交流,对村巡察故事累计被中央和省级媒体刊载182条。 2018年以来,全州通过巡察整治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385个,调整不担当、能力不足村干部517名,责令辞职和处理村干部173名。
图为:巡察工作人员在坡脚镇小马固村委会新寨村向档卡户傣族大妈董品英了解家庭收入情况。
同时,州、县(市)两级巡察机构各司其职,探索出系列各具特色的工作方法。州级巡察创新实行“三个倒序排名”制度,并在全州推广应用,每一轮巡察结束都分别对巡察组、被巡察党组织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进行倒序排名,既排出成就感、又排出紧迫感,发挥正向激励、反向倒逼作用,推动巡察走深走实,成为全国全省首创制度;砚山县制定《巡察岗位培养锻炼办法》,让优秀年轻干部和新提拔任用干部分期分批参与巡察,有效提升了年轻干部和新提拔干部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按照典型引路、试点示范的工作思路,围绕边境村、山区村、民族村、城镇社区“四种类型”,形成了一批“可听、可查、可谈、可访、可看”的试点示范;推广使用新版巡察单机系统、巡视巡察工作数据管理系统、巡视巡察整改监督系统、巡视巡察工作数据库系统,被列为全省信息化试点。……巡察工作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良好态势。
巡察成效怎么样?
九届州委巡察发现问题整改率达98.7%,累计约谈领导班子44个、班子成员171名,建议暂缓任用领导干部14名,调下领导干部33名,清理退回各类违纪违规资金3000万余元。实现州委巡察、县(市)党委巡察、对村(社区)党组织巡察“三个全覆盖”。五年来的巡察成效如何?“成绩单”中实实在在的数据就是最好的答案。
图为:做好回访工作,是打通巡察工作“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每一轮巡察结束后,县纪委县监委会同县委巡察办联合组成回访小组,采取实地查看、个别访谈、随机抽查等方式,了解群众反映问题的办理情况,核实反馈问题是否整改到位。
为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确保巡察整改落地见效,州委巡察机构突出标本兼治,积极探索实践“一体推进、全程监督”的做法,出台巡察整改监督办法,压实整改“五个责任”,明确“五步流程”,精准绘制巡察整改“路线图”,确保整改责任真认领,问题真整改。2021年对巡察整改认识不足、工作不力、整改不实的州科技局进行了严肃处理,问责1名主要领导和2名班子成员,通过巡视巡察“大起底,回头看”,约谈3个县(市)、7个州属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推动反馈问题真改实改、全面整改。同时,多向发力督促被巡察单位抓实整改,将巡察发现突出问题和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州委、州政府年度综合考评以及年度党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把巡察反馈意见同步抄送州级分管领导,并将被巡察单位落实巡察整改纳入分管州级领导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季度派单。注重数据分析研判,抓好巡察成果运用,对巡察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梳理,移交州纪委州监委牵头对财务管理混乱、考核奖励政策执行不规范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治理。
“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前面;不在过去,乃在未来。”五年来,巡察队伍步履铿锵,勇毅笃行,利剑始终高悬,查纠顽疾痼症力度空前,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充分彰显和发挥。下一个五年,全州必将以更精准的定位、更有效的方法、更扎实的行动践行“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巡视工作方针,持续深化和促进巡察全面高质量发展。(州纪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