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访我们都要把自己的耳朵放在群众嘴边,认真聆听来自群众的心声,及时调整纪检监察工作的着力点。”乡纪委罗书记每次开展基层走访工作时挂在嘴边的的话。
走访是个体力活儿。走访需走村串寨,基层工作任务较重,单纯开展走访工作耗时耗力,只能结合其他工作安排一起开展走访工作,一般是当天的特定工作结束后,就在那个村子里进行走访。农民闲暇时候少,农忙时早出晚归,天一亮就到山里了,直到月明星稀才会回来。过了农忙季节,农民依然不会闲着,放牛牧羊,收地拾荒,基本不会在家呆着。所以如果不提前预约,找得到人那是运气极好的时候。但是走访可不能提前约,往往是一个寨子走下来,贫困户只能碰上三四户在家,每个月调查20人次,至少要下村5次。
走访是个胆量活儿。山里人,特别是苗家人,几乎家家养着狗,有的一养就是四五只,有的拴在门口,有的是散养状态。走在村子里,没有当地人带路,很难说不会从哪个墙角窜出一只大黄狗朝你嗷嗷的吼着。家养的狗虽然经过了训化,但仍保留了群居习性,只要一只叫唤,整村的狗都会朝你奔来,一群狗把你围在中间,手里提着棒子心里也很不踏实。看见一家贫困户的院子,也不敢贸然靠近,生怕门口有只狗,冷不丁咬你一口,只能且行且看,确保了安全才敢前去叫门。
走访是个耐心活儿。天星乡居住着汉、壮、苗、彝、瑶五种民族,少数民族约占59%,随着经济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各民族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沟通障碍越来越少,但很多村子里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或上山做活了,留在家里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这部分人群与外界沟通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很多人只能听简单的汉语,沟通起来很有障碍,为了说明来意,并得到他们反馈的有效信息,耐心要经得起考验。
走访是个暖心活儿。走访是让干部走进群众家里,看群众真实的生活,听群众真实的想法,让走访对象获悉正确的信访举报渠道,为困难群众解决部分难题。山区里很多群众对政策了解并不透彻,一知半解才最让人疑惑,知道危房改造有补助,但不一定知道如何才能得到补助,知道贫穷人员会被评定为建档立卡户,但不一定知道建档立卡户评定标准,很大一部分对政策有疑问的群众会到村委会、乡镇部门咨询,但存在一部分弱势群体依然找不到咨询门道,走访中这种群众并不少见。
古自祥是天星乡布红村委会麻栗树村小组档卡户,他是我们走访对象之一,居住在一个较为偏远的壮族聚居村寨。因为家庭困难,在家务农收入低,儿子儿媳出门务工去了,只留下年逾古稀的古自祥在家守着读小学的孙子过活。走访时是农忙季节,走个大半个寨子家家关门闭户,来到古自祥家门口时,见门虚掩着,心里不禁高兴起来。可乡纪委罗书记和我在门口叫了半天也不见人影,隐隐约约听见屋子里有响动。罗书记将门轻轻推开,屋子里暗沉沉的,一个人影从房间里挪了出来,眼前的壮族老大爹就是古自祥。我们将古大爹扶到门口坐着,并向他讲明我们的来意。
古自祥反映:“房子盖好了,但是还没拿到补助款,乡上有人来看过,来的时候我身体不舒服躺在里屋,他们在门口喊了好几声,我答应他们也听不见,等我摸着爬起来,人已经走了,我谁也问不到,不知道怎么办。”
我查看了在老屋前搭起来的红砖房,详细记录下老大爹反映的相关问题问和联系电话又匆匆朝下一个寨子赶去。
回到乡上,我没来得及回办公室就朝乡扶贫办赶去,询问在走访中遇到的问题,其中包括了古自祥的问题。
“他家的房屋基本构造已经建成,但是没有安装门窗,没有入住,没有对老屋进行拆除,所以不能验收,要等验收合格后才能实施补助……”乡扶贫办工作人员查阅档案后答复到。
将所有问题整理清楚后,我对走访中接到的问题一个个打电话进行了答复。
走访走的是群众路线,访的是百姓心声,是把耳朵放在群众嘴边,是把眼睛放在百姓心里,走访用得好,那人民群众就会成为执纪问责的助力军,人民群众就会成为纪检干部的引路人。(丘北县纪委监委 罗映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