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云舒
重庆市巫山县两坪乡溪沟村长期季节性缺水,为切实解决缺水难题,村干部带领群众上山寻水。图为2020年6月,该村干部群众抬着百余斤重的发电机穿越陡峭的悬崖,把海拔800多米高的山泉水引到村上蓄水池。苏耀波 摄
五月中旬,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热闹非凡。巴拿恰商业街人头攒动,夜幕降临,民俗表演沿街道依次上演,游客与当地村民一起伴随着音乐起舞,欢笑声不绝于耳。
13年前,一场罕见的大地震,将北川这座羌山小城瞬间化为一堆碎片。如今,浴火重生的北川新县城焕发出勃勃生机。一位前来探寻重建“密码”的外国友人感慨:“有一本‘经’我们很难取走——你们有这么多勇于献身的共产党员。”
因为北川、四川、全中国的共产党人,当的是“老百姓的官”,为老百姓奉献一切是他们认为最天经地义的事情。
5月13日,在河南南阳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
百年来,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百姓心为心。共产党的干部始终当好“老百姓的官”,把自己也当成老百姓,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百度贴吧“北川吧”,曾经有一个名叫“scbclh”的活跃账号,总是关注当地百姓遇到的困难,还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解决办法。
几年里,scbclh发帖数百条,积极参与各种讨论。然而,2013年5月23日之后,这个账号再也没有登录过。
后来,当地老百姓才知道,那个经常在网上与他们交流的“scbclh”,就是时任北川县副县长兰辉。2013年5月23日,他在下乡检查工作途中不幸意外坠崖,因公殉职,年仅48岁。
兰辉不仅在贴吧里倾听民声,倾情沟通,他的足迹更遍布整个北川。2009年,北川震后百废待兴,兰辉临危受命北川县副县长,分管连通着百姓生命通道的交通、安全等工作,哪里有难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山里下雨道路塌方,他就带着队伍穿着雨衣雨靴进山指挥抢险;高山道路冰冻积雪,他就带队上阵撒盐、推车、铺棕垫;哪个路段提出要工程变更,他就带着交通、安监、发改、财政等部门现场办公……
有人统计过,因为工作,给兰辉派的公车里程表上已经累计了24万多公里,平均每天200多公里,相当于每个月要把北川跑3遍以上。北川的大小道路,没有他没走过的。
“需要修的路还多,需要架的桥不少。美景,但无心欣赏,因为百姓出行难。”这是兰辉生前说出的心里话。
“他总是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事。”北川干部群众至今念念不忘的,是一个共产党员一生不变的为民情怀。
在兰辉事迹和精神鼓舞下,北川党员干部持续深入开展脱贫攻坚“结亲帮万户、奔上小康路”等活动,到联系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家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巩固脱贫成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带领人民群众一同攻坚决胜奔小康。
经过艰苦努力,北川在2018年退出贫困县序列,贫困发生率从14.08%降至1%以内,连续4年荣获四川省农民增收先进县,连续蝉联全省51个少数民族县“前十强”,13项北川经验走向全省乃至全国,为山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贡献了“北川方案”。
青山埋忠骨,薪火永相传。
当“老百姓的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搞清楚人民的需求是什么,才能制定正确的、有利于人民的政策,从而取得真正的发展成果。
五月的沂蒙山区,槐花盛放。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爬上缓坡,张家泉村的红瓦白墙,点缀在山坳里。
64年前的一个夜晚,新任村党支部书记朱彦夫,曾经坐在这个坡上思考张家泉村的未来,身边放着他的拐杖和假肢。山上没有路,尽是乱石杂草,朱彦夫爬着上山,滚着下山。
朱彦夫,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在张家泉人眼里,朱彦夫是个了不起的传奇人物:14岁参军入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四肢和左眼,却放弃疗养生活,转头扎进小山村,担任村支书。
“当干部,就是要把心掏给百姓,以心换心,群众才会信你、认你。”1957年,回到家乡带领群众建设家园的朱彦夫,开始了他长达25年的“战斗”。
张家泉两山夹一河,村边的“赶牛沟”、“腊条沟”、“舍地沟”,把农田分得七零八落。这里土地干旱贫瘠,产量很低。一遇上自然灾害,就连年歉收,村民经常填不饱肚子。
要脱贫,先改地。朱彦夫打的第一仗,就是改造“赶牛沟”。上面填土造地,将农田连成片;下面造起涵洞,供汛期泄洪走水。
在朱彦夫的带动下,张家泉人开进了“赶牛沟”。镢刨锹挖,筐抬车推,一干就是一个冬春。朱彦夫天天泡在工地上,用两只残臂夹着铁锹,一点一点培土。
有人心疼他,不让他干活。朱彦夫不同意,他在日记里写道:“不能实干,不同人民同甘共苦,不是会脱离群众吗?不能同大家同劳动,是当不好干部的。”
搬了2万多土石方,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祖祖辈辈荒着的“赶牛沟”成了耕地。当年,张家泉就增产粮食5万多斤。连着几个冬春,朱彦夫又带着张家泉人填平了“舍地沟”“腊条沟”,增加了200多亩耕地。
随后,朱彦夫请来水利专家,翻山越岭,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找水源、打水井,又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匮乏和无水浇田问题。
水有了、地有了、粮食有了,朱彦夫又开始想方设法让大伙儿收入多点。他号召成立了副业社、铁匠社、木工社、米皮社、馍馍社,又成立了村林业队,建起40亩苹果园、10万株的花椒园、2万株的桑树园……
朱彦夫不觉得苦,不觉得累。他说,“我这个条件只能是一个字:拼!为百姓,就是守住阵地!”
张家泉村在县里第一个有了拖拉机;第一个通了电;人均收入实现了全镇第一。原来贫穷的小山村成了致富模范村。
“老书记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也是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心头。”张家泉村现任村委会主任刘文合说,立足海拔高、光照时间长的优势,村里重点做好“桃文章”,强化产业支撑,优化品种结构,拓展蜜桃产业市场,去年人均收入一万四千元左右,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一代代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地当“老百姓的官”,谋老百姓的事。从焦裕禄、孔繁森、沈浩、杨善洲、廖俊波等先进模范,到奋战在决战脱贫攻坚第一线的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到新冠疫情发生后,冲上抗疫一线的数千万党员干部……心系百姓,不惧艰险、不辞劳苦,是党员干部穿越时空的不变本色。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千千万万党员干部继承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站稳人民立场,以人民之心为心,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奋斗在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征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