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廉政要闻 > 基层动态

马关县:监督赋能民族服饰“绣”出美好“钱”景

来源: 云南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马关县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 2025-04-09 08:58

一根根绣花针、一缕缕五彩线、一台台绣机……不一会儿,一幅幅绣有花鸟鱼虫或特色民族图案的精美绣花便成形了。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民族服饰产业园近3000平方米的机绣车间里,100多台刺绣机整齐排开车间机声隆隆,工人们正紧张抓生产、赶订单。

目前,马关县有400余户从事民族服饰及相关活动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布在全县13个乡镇,年产值达1亿元。曾经,民族服装产业面临产业化程度低、企业“散小弱”、产品单一、品牌不响、营销乏力等困境。为推动产业提档升级,马关县纪委监委主动担当,结合“小切口”整治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惠民行动”,深化片区协作监督机制,深入产业一线,紧盯企业培育、产品研发、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环节,靠前监督,“点对点”收集诉求、“面对面”排忧解难、“实打实”跟踪问效。


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该县纪委监委督促县发改、文旅等部门深入调研,邀请专家评估论证,制定全县民族服饰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整合各类发展资金,立足边境地域实际,围绕“传承本土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服饰产业、搞活边境民族服饰旅游”的定位,盘活闲置商业楼资源,引导从业者转变观念,全力构建民族服饰行业产业链。



如今的民族服饰产业园已形成了涵盖纺线、制衣、刺绣、蜡染、饰品设计制作与宣传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吸引了众多青年创业。陆定琪就是其中之一,她将合作社搬进园区,从事非遗传承、文化交流及文创产品开发生产,通过“公司订单+合作社组织+农户生产”模式,带动手工艺人发展,举办民族文化产品设计大赛与培训,每年带动老百姓增收40余万元。



为进一步破解产业难题,该县纪委监委积极协调、督促相关主责部门主动作为,开展了20余期刺绣、蜡染等技能培训,400余人次从中受益。创新开发民族娃娃、公文包、鞋子、钱包等文创产品,推出体验服饰传承精品线路的“服饰游”,打通从开发到销售的全链条。同时,通过拍摄民族风短视频、参加“中国民族服饰论坛”“首届中国・楚雄时装周”等方式,多形式开展民族服饰推广,深入挖掘民族旅游文化资源。不仅如此,商家们还借助电商平台,将民族服饰、文创产品卖到省内外,甚至远销越南、老挝、泰国等南亚东南亚国家。


“我从小就爱做针线活,现在在这儿上班做刺绣,既能照顾老小,每月还有4000多块收入,太满足了。”民族服饰产业园区的李阿姨笑着说。曾经,她和丈夫在外打工,奔波劳累且收入微薄,如今民族服饰产业让她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增收。(朱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