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农民最关心的事,无非是庄稼栽得好不好,今年收成多不多。像“阴种豆子晴种棉,种菜宜在连阴天”“耕三耙四锄三遍,打下粮食不用碾”这类经验,凭长期积累也能悟得一二,但经验主义显然不能长期、稳定地帮助农民增收,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农业大变革的意义,落到每一位农民的头上,最直观的是以技术迭代助力增收致富,让其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且爱种地。
扭转观念“慧”入“潮思想”。“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很多人对农民这个职业的刻板印象。当下,自动化播种、无人机、采摘机器人……农民对新技术的认可还需要一个过程,实际操作起来,需要引导和带动两手抓。要选派专业技术人才、科技特派员等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学、“一对一”指导如何用上种田“新神器”,要把新栽植技术传授给农民,才能种出更多更好的粮食。要建好“样板田”,用产量说话,让增产增收成为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心甘情愿复制“样板”,实现从“靠天吃饭”到“靠科技种田”的转变。
因地制宜“慧”出“处方图”。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等领域颠覆性技术要与农业结合,并不是将科技二字一股脑“渗透”到所有农业生产领域。比如,云南在地域上具有丘陵山区的农业生产特点,不可完全套用平原地区农业科技的科普经验,在开发和推广农机方面,山地轨道运输车、小型拖拉机、微耕机等在云南更“吃香”。在为农民开具科技良方时,要综合分析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农作物生长特点,以及当地科技普及水平等因素,有偏向地引导方向。其次,要最大程度让利,让农民买得起“科技”。可对地方特色农机实施补贴,并将补贴范围延伸到作业阶段,充分发挥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将补贴补在农业生产真正需要的环节,实现耕种收各环节的补贴分摊。再者,要考虑农民会不会用机器,在现行开展的农机手持证上岗培训基础上,应加大力度开展农机手精细化操作技能培训,通过等级评定等方式,解决有钱买却不会用的问题。
牵线搭桥“慧”集“新农人”。技术的推广运用,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带头。一方面,要积极将本土“领头雁”培育为“乡村CEO”,借势各地农业大学提供平台和资源,系统性培养、综合性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着力打造一支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头雁”队伍。其次,要破除区域限制大力引进“家庭农场主”或“农业经纪人”,招聘职业经理人、专业团队,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同时,以“乡愁”为纽带,以政策为支持引回“归雁”,鼓励90后、00后回乡创业,进一步增加偏远地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人才多样性和创造性。对于有发展条件、少数民族特色较突出的村庄,可参考浙江安吉余村的“全球合伙人”计划,引进人才建立“矩阵”,共同打造宜居宜业、共创共建的未来乡村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