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清风廉政 > 评论之窗

谨防“末位发言”变成末位“说了算”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 2017-06-27 03:58

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败斗争的势头一浪高过一浪,其反腐决心之大,惩治行动之快大家都有目共睹。在被查处的腐败分子当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一把手”所占的腐败人数之多、贪腐数额之大、犯罪情节之重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通常被人们称之为“一把手”。在权力监督机制尚不完善的政治生态中,“一把手”几乎拥有对所在地区、所在部门的绝对权力,而过份集中且再无有效监督的权力往往就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因此,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特别是对“一把手”权力进行分解和规范“一把手”权力实施行为不得不摆到重要的日程上来。

近年来,各级党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一把手”不得直接分管财务,不得直接分管人事,不得直接分管工程,不得直接分管物资采购等“四个不直接分管”和班子决策时主要领导必须“末位表态”制度。其可谓周全缜密,用心良苦。

“末位表态”之所以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其目的是防止主要领导在其他班子成员开口之前就“先声夺人”,对上会决策的事项定下“调子”,让其他人依照定好的“调子”进行“肯定”或是“补充”,把“民主”做成一种过场走走而已。这一要求从形态上杜绝了“一把手”个人“说了算”,让其他成员不别再看谁的眼色,按照别人定好的“调子”配戏,可以直言不讳,畅所欲言,从权力运行上讲确实进了一歩。然而在实践中,“一把手”虽说是在“末位”发的言,而这种“末位”的发言往往被当作是“民主”之后的“集中”,当作是在充分听取大家意见之后的一种“结果”,不管这个“结果”中大家的意见究竟占了多少成份,久而久之,这种“末位发言”就会慢慢演变为末位“说了算”。所以要从根本上和实际操作中加强对权力的监督,除了继续探索和建立健全各种权力监督的体制机制外,首当其冲还要加大对行为程序的执纪力度,让每一项制度不仅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而是必须实打实、点对点的落实在具体行动当中。特别是对违反程序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要坚决予以查处,促使各级领导不敢把“规矩”当成摆设,在程序面前都存有敬畏之心。

同时,“末位表态”不能搞成民主之后的伪“集中”,凡是需要集体决策的重大事项都必须坚持“表决”制度,不仅人事问题如此,其它诸如重大财务开支,重大物资采购,重大事项决策都应该以表决的方式来作最后的决定,任何人在集体面前都只有一票的权力。在“一把手”末位发言之后进行表决,以表决的方式替代个人的总结或是“集中”,不给个人“说了算”留下“空子”可钻,真正从程序上制度上严防“一言堂”现象再死灰复燃。(姚齐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