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镜头·手记

【纪检人•手记】成功是奋斗出来的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 2018-02-11 11:09

2018年元旦时,带儿子去新知图书城,儿子坚持要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原以为这本书是高大上那种讲述理论的政治类书籍,没想到翻开看后,深深吸引了我。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第一位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和成长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书中用真实的历史细节通过当时的战友、群众的回忆,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生活,当时不满16岁的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当知青,与群众一起放羊、扎草、挑粪、拉煤、打坝,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学做饭时常是夹生饭,耕地时由于不会用农具总也耕不直,挑担时肩膀磨出血泡……在这七年时间里,他没有自称“知青”,而是自称“普通农民”,还经常说“我们老陕”。

谁都有过青涩的少年时光,就像那句话说的“谁的青春不迷茫”,对于总书记习近平来说,他也曾有过这样的沉落,当时父亲母亲被迫害关牛棚,自己成了“黑帮子弟”,当踏上知青列车时,送他的只有姐姐一人,那种悲凉让人油然而生。在他人生最低落最无助的时候,是梁家河接纳了他,让他的七年时光变得非同寻常又弥足珍贵,让他从一个迷茫的的中学生成长为一个饱尝人生酸甜苦辣的青年,成为胸怀为民谋福的抱负。

七年的时光,让习近平从一个青涩少年成长为有担当有抱负的青年,写了10多份入党申请书才得以光荣入党,他带领乡亲们从吃饱饭、穿暖衣到住好房不断努力,建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修建淤地坝、成立缝纫社、铁业社,让梁家河人民吃饱了饭,生活越来越好。当一行的知青纷纷回城,孤独的他却没有气馁自暴自弃,反而乐观豁达地说“我本身就是农民,留在这里也没什么”,立志要扎根基层,打好基础,深入群众、联系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

直至1975年去清华大家上学时,全村人为他含泪送行。哪怕到2015年再次回到梁家河,还清晰地叫得出大家的乳名“随娃、黑子……”这一切,本身就是一个从群众中成长起来的,从最基层的大队党支部书记锻炼到党的总书记的历练和人生财富,是艰苦的环境铸就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无私无畏的历史担当。上大学后,习近平用这首诗总结了自己7年的知青生涯“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交风”,无不透露着他的大才气、大担当。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大学毕业后的他,先是到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当秘书3年,福建17年,浙江5年,上海近1年,中央高层5年,从西北、华北,东南沿海,可以说西、中、东部都干过,所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并不是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而是有血有肉就在我们身边的领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203次提及“人民”,可见人民是始终铭记在他心里的,在习近平的心里,人民从来不是一个符号称呼,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的具体人。他们是兄弟姐妹、是父母乡亲,是一个个平凡的劳动者。每每读完一个故事,心灵都会受到一次次冲击和震撼,灵魂得到一次次洗礼和升华,不仅有对总书记的拥戴,更要有以总书记为榜样的信念,立足岗位忠实工作的坚定坚守担当。(王永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