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旅游业的强劲复苏和热热夏日的来临,各大景区景点、网红旅游项目都铆足干劲,纷纷开启“忙碌模式”,在各类媒体平台上大力宣传,相互比拼,你用美景揽客,我就以美食引人;你营销“诗和远方”,我主推“惊险刺激”…… 旅游产业一片欣欣向荣。但近段时间以来,一些知名景点景区发生的旅游安全事故,让快速复苏的旅游产业蒙上了一层阴霾。如何开启“幸福旅程”,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旅游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来,空中秋千、蹦极、玻璃栈道等“网红”旅游景点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这些项目在为景区景点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旅游安全带来很大风险。纵观近年来旅游安全事故,都是源于部分景区景点、旅游项目对自身存在的安全问题不够重视,存在设施设备操作不规范、检查不经常、监督不到位、问题整改不完全,甚至对旅游设施设备不符合安全规定、发生事故险情不愿更不敢暴露等问题,让旅游安全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
安全的敌人是麻痹和侥幸,每一项防范措施都是杜绝事故的安全带。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旅游安全需要群防群控。于此而言,相关部门、旅游从业人员必须要强化旅游安全底线思维,将安全置于首要位置,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拧好每一道“安全阀”。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能,制定科学、规范的行业规则,建立以安全性和服务性为要素的优胜劣汰激励机制,建立旅游安全综合执法协调机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用严密的制度、严密的监管、扎实的行动扎紧扎牢旅游的“安全带”;各景区景点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强化游乐设备、设施检查工作,防止其“带病上岗”,强化相关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严格按规定操作,积极向游客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要做好安全预案,一旦发生意外,能及时有效进行处置,将损失降至最低。
预防是保障旅游安全最好的举措,事故通常存在于细节之中。一个旅游项目,在安全管理细节上任何一个小疏忽、小错漏都有可能会酿成不必要的安全事故。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要结合自身工作环境的特定性质,明确安全工作责任,对旅游安全进行实现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消除问题隐患,确保旅游安全。
总而言之,安全才是旅游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不能让旅游发展“跑在前”,安全保障却“掉了队”,要树立起安全就是最大效益和最大利益的观念,在抓发展的同时系紧“安全带”,通过监管、运营等各方发力,为旅游安全保驾护航。(王灵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