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清风廉政 > 理论探索

反对官僚主义必须着力解决“五个问题”

来源: 文山州纪委 发布时间: 2016-01-21 09:47

西畴县纪委  杨武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作为整治的重点。而“四风”中,官僚主义可以说是最根深蒂固,群众最深恶痛绝、深受其害、党员领导干部中最普遍存在的“一风”,只有反对官僚主义才能切实转变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


一、官僚主义是封建社会“官本位”及“非人性”的产物


(一)官僚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官僚主义是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领导作风。如不深入基层和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关心群众疾苦,饱食终日,无所作为,遇事不负责任;独断专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主观主义地瞎指挥等。有命令主义、文牍主义、事务主义等表现形式。官僚主义是剥削阶级思想和旧社会衙门作风的反映。”


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把官僚主义者比喻为泥塑的神像: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正,六亲无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久座不动,十分无用。同时,列举了二十种官僚主义的表现形式,如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强迫命令式的官僚主义、事务主义的官僚主义、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做官混饭吃的官僚主义、颟顸无能的官僚主义、懒汉式的官僚主义、特殊化的官僚主义、自私自利的官僚主义、争名夺利的官僚主义等等。


(二)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官僚主义是官场的一种传染病,具有感染力强、流行性广、损伤力大等特征,很象病理学上的“非典”,称得上一种“政治非典”。其病源体就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意识和“非人性”理念,通过公权的运作便迅速演绎成强迫命令、弄虚作假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来,因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严重违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以很有必要加以严肃地揭露和批判,并坚决予以摒弃。当前形势下,官僚主义的种种表现及其危害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的官僚主义。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求进步,不愿接受新事物,从而导致许多不应出现的怪现象,使条条、框框多了起来,随风倒的现象多了起来,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他们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认真学习领会,对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主要是认识不到位,学风不端正,思想动机不够纯;在学习中,表现为兴趣不浓、目的不清、方式不对、态度不正、效果不好、动机不纯;也就是满足于学习某些章节、段落,不能掌握思想理论体系,而是断章取义,在理解、实践上带有许多盲目性、表面性、绝对化;有的满足于对学习制度的坚持,但不注重实际效果,“只闻学习口号响,不见学习水平涨”,其结果素质难提高、实践无成效;学习创新理论只满足于指导一般性的工作,不在大局上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更不用于改造世界观。政治上缺乏敏感性和鉴别力,工作缺乏计划性,抓不住大事,浑浑噩噩,忙忙碌碌,打不开工作局面。可见,这是官僚主义在思想上的表现。


2.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这是当前最普遍的表现形式。我国有很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专制的官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只允许上级管理下级,而下级却不能制约上级,广大群众更无权过问、了解和监督各级官员。这种“金字塔”式的官僚等级制度所造成的官僚作风,其影响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成为一部分领导干部发扬民主、联系群众的枷锁。在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只唯上不唯下,对上级及检查组好吃好喝好玩的待候,只关心领导对自己工作的肯定,不关心老百姓的无衣无食无住的疾苦;有的领导干部好大喜功、虚报浮夸,大搞所谓的“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达标”项目,劳民伤财,沽名钓誉,甚至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好说空话,脱离实际,官气十足,动辄训人,压制民主,欺上瞒下,甚至对待不同意见的下级和群众进行打击报复。


3.滥用权力、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权力的本源和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我们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他们被人民推选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本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向群众负责,一心为群众着想。而官僚主义者却不是这样,他们对工作无所用心,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以掌权者自居,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他们为官处世或明哲保身,不思进取,但求无过;或升迁无望,便思谋利,滥用权力,营私舞弊,贪赃枉法,把权力作为追求和实现个人利益的资本和筹码,大搞权物交易、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为党纪国法所不容。这些人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没有事业心,在其位不谋其政,对上情一知半解,对下情模糊不清,靠拍脑门决策;“情况不明决心大,胸中无数点子多”。这种人处理问题无所用心,敷衍塞责,办事拖拉,长期不决;来文件不看就批,错了责怪他人。


4.人浮于事、办事拖拉的官僚主义。有的领导干部办事只是满足于开会发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讲空话套话,做官样文章,搞形式主义,装门面,走过场,应付差事,敷衍群众。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迎来送往,下基层特别讲排场,预先发文件、下通知、打电话,让基层做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行程、线路和走访对象。或不读书,不看报,不接触实际,不了解情况,坐而论道,“一杯茶水一根烟,一张小报看半天”;把秘书当“拐棍”,大事小事无不靠秘书代劳。

这些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影响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制约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已经到了非清除不可的地步了。这种状况如不革除,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会更加严重地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导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无法落实,搞不好就会出乱子。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有的干部无所用心,有的作威作福、欺压群众,引起了干部和群众的强烈不满。

二、着力解决“五为”问题,给不“听话”的官僚主义带上“紧箍咒”,切实转变领导干部的作风


近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接近尾声,如何抓好作风建设,如何整顿“四风”现象成为当前的工作重点。其中,如何破解“官僚主义”这股歪风,觉得可以向唐僧学念下“紧箍咒”。用“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的合成材料,把“民主评议、民主测评、民主选举”等作为咒语口诀,把念紧箍咒的口诀和权力交给广大的人民群众,让有官僚主义现象的官员们心生敬畏,不敢随心所欲。

(一)着力增强执政为民意识,切实解决“不想为”的问题。在当前机关工作中,存在“行政人员不行政,事业单位没事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一些干部职工缺乏工作的热情和激情,在工作中“不想为”。因此,效能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意识问题,只有加强思想教育,解决认识问题,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要抓住思想政治建设这个根本,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在干部中强化诚信意识、道德观念,变“官本位”为 “民本位”,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应当看到,相当一些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离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官僚主义、作风漂浮、诚信意识谈薄,对办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缺乏深厚感情;文牍主义、照抄照转,给领导提供的决策依据未能如实反映社情民意;违法违纪、与民争利、在公务活动中借公权向服务对象“吃、拿、卡、要”等等,这些不良作风违背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中,必须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良好风气净化机关干部的心灵,规范行政行为,使广大干部自觉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

(二)着力加强业务培训,切实解决“不懂为”的问题。 要以创造学习型机关为载体,坚持把提高机关干部职工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放在突出位置,通过理论、业务以及新知识、新技能培训,不断开阔广大干部职工的眼界,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本领,解决“知识缺乏”和“本领恐慌”问题。同时,要大力加强《行政许可法》等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重要法律、法规的教育学习,增强行政人员的法制观念,增强其依法决策意识和依法管理能力、解决当前存在的依法用权意识淡薄,行政行为不当等问题。

(三)着力突出改革创新,切实解决“慢作为”的问题。 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最终体现到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效益和社会效果上来。当前一些地方政府机构庞大、职能交叉、互相扯皮;一些领导对于职权范围内的事,该拍板的不拍板、该决定的不决定,形成无休止开会、长时间议而不决;一些部门办事程序繁琐、审批环节多、办事手续多,一些部门之间不注重协调配合、互不通气、各行其是,甚至相互掣肘而造成“中梗阻”现象,是造成当前行政“慢作为”的重要根源。要从根本上提高行政效能,必须对行政管理的流程进行规范和创新。一要对政府机构设置作根本性的变革,该精简的精简、该合并的合并、该加强的加强、该合署办公的就合署办公,彻底解决机构职能交叉的问题。二要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尽最大限度削减审批事项,对确需保留的审批事项,要明确程序、时限和责任。三要精简会议和文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改进文件运转形式,确保公文、信息无纸化传输有新进展,做到会议和文件“数量少、质量高、效果好”。四要积极探索和实行无偿代办制度,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创新服务方式。

(四)着力完善制度建设,切实解决“乱作为”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建设带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治理行政“乱作为”的根本性措施。要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从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制度的漏洞着手,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从源头上预防治理,从制度上防范约束机关行政“乱作为”。制度体系是提高行政效能的长效保障。长期以来,机关缺少严格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缺少对于每个机关乃至每项工作的规范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机关工作效能的提高。为此,必须联系实际,重点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三项制度。


一是建立完善“首问责任制”。要明确被问者就是第一接待责任人。被首问者如属于自己分内的事,能办的要立即给予办理,不能推三拖四;一时还无法办理的应耐心向对方解释清楚;对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的事,应负责将办事者带到相关科室交给经办人员,协助把事情办好。通过落实“首问责任制”,彻底消除机关那种“冷、硬、推、欺、压、横”的不良作风。


二是严格执行“限期办结制”。要以政务公开为突破口,实行阳光操作,规定办结时间,做出必要承诺并对外公开。政务公开内容包括:单位职能、机构设置、位置分布、办事依据、办理程序、办结时限、纪律要求、监督举报电话,不断完善便民措施。同时,规范政务公开,把与基层群众密切联系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许可证、管理服务项目集中起来,不断完善政务大厅的服务功能,做到一窗口办证、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理。通过落实“限时办结制”,杜绝久拖不办、办而不结、结而未了的现象,促进发展环境的优化,提高党委政府的公信力。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在审批时限内办结,如无特殊情况,只能提前、不能拖延,对特别紧急的事项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随到随办。超过时间,要做出说明,追究责任。


三是完善落实“责任追究制”。做到把机关所有的工作分工落实到相关科室,责任到个人,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负责。对那些工作完成不好,未能按时办结或因效能问题造成工作损失,致使党政机关名誉受损的责任人员,对那些违反政策规定,滥用行政执法权,破坏投资软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对其进行责任追究,决不姑息迁就。通过落实“责任追究制”,在机关人员中形成强大的外在压力,真正实现人人责任分明,处处有章可循,事事一办到底。同时,积极开展好效能监察活动,充分发挥好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职能,及时受理和协调解决社会各界对机关效能问题的投诉,重点解决好行政“乱作为”的问题。


四是优化行政流程。政府机关要针对各种服务事项的特点和规律,优化工作流程,严格设定程序。在行政流程优化的过程中,要以集审批、信访、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区政务中心为窗口,建立一套阳光政务程序化、政务管理标准化的操作规程;构建一种公众监督常态化、群众评判制度化的约束机制;建全一个资源利用共享化、全程办理便捷化、办事流程简单化的行政绿色通道。突出做好行政审批、行政收费、行政处罚、行政执法“四个规范”。在操作流程的优化中,要突出做好申报、受理、运作、审核、办结的“五个规范”。在决策流程的优化中,要突出健全公众参与、  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三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形成行政审批、群众接访、效能监察、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综合性政务服务体系。

(五)着力实施绩效考评,切实解决“少作为”的问题。通过落实“公开公平竞争机制”,促使大家强化责任感,增强危机感,把全部精力倾注到提高工作效能上来。实施绩效考评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环节。现在,我们有些干部职工虽然一不贪污、二不受贿,“两袖清风”,但在工作中无所用心,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尽职尽责。如下基层走马观花、写文章套话连篇,对小道信息津津乐道,对庸俗之风曲意逢迎,甚至上班时打游戏、炒股……因此,在大力查处为政不廉,违纪违法行为的同时,要对“少作为”的问题进行“问责”。要针对过去责任制制定实施中存在的不切实际、束之高搁的现象,将部门职责和工作任务工作目标细化量化,对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加以修订、充实和完善,使之更加切合实际,便于执行、便于考核。对干部职工绩效考评,要突出履行职责、工作效果、廉洁从政、坚持定量考评与定性考评相结合,领导考评与群众考评相结合,平时考评与年度考评相结合。对考评成绩突出的干部给予及时提拔或奖励;对工作不负责、作风不深入、考评不及格的领导干部坚决予以责任追究,绝不能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让干部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努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激发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走群众路线必须坚决克服官僚主义,这也是解决作风问题的必由之路。如何解决,正是我们时下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也是我们向公众向未来应当交的一张答卷。中央的部署已经明确,方针和路线已经定下,时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统一部署抓好抓落实,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党的作风的大改变,大提升,大促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