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清风廉政 > 清风文苑

以青春之我奋斗青春之国 ——观《1950他们正年轻》有感

来源: 文山州纪委州监委 发布时间: 2021-10-15 09:55

对于抗美援朝,最初的印象是来自历史书上那冷冰冰的一页纸和几行客观冷静的叙述。再深一些,是历史试卷上寥寥写下的抗美援朝作为立国之战的意义。更深一些是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第一次意识到抗美援朝大部分是一群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意识到是这样一群年轻人在异国他乡抛头颅、洒热血用血肉筑成了和平的防线,深感自豪的同时又觉着些许悲壮。

纪录片场次不多,排片时间也不太好,到放映厅时空荡荡的,空调给人带来丝丝凉意。整个片子,没有夸张的渲染,也没有炫目的特效,只是几个老兵平淡而又克制的叙述,但恰恰就是这样的平淡,却愈发拨动人心。老兵对于抗美援朝的口述无疑是真实的史料,但从他们口中得到的真实更让人觉得残酷。“她好漂亮的,是我们的白毛女,被炸得就剩两条辫子”,“动员参军去了147个人,只回来了3个,完整回来的就我1个”,“她就在我旁边,突然就没了”。在老兵的缓缓讲述中偶尔闪过战争的画面,极具冲击力。也许“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还没有落下尾声,炮弹就在身旁炸开;也许还兴致勃勃和朋友一起享受久违的阳光,下一秒就有人倒下;也许今夜还在畅谈未来,明天就没有了明天。战争的残酷不止于战场上的惨烈,也不仅是那些不断累计的数字,还是那些戛然而止的情感,更是那些悄然改变的命运轨迹和难以察觉的心理创伤。生命最后关头教导员颤颤巍巍拿出家人的照片嘱托后事,叫汤重希的老人梦想当手风琴演奏家却失去了整个右手手掌,战争的幸存者怀着愧疚和想念独自开着纪念馆。当他们回忆往事之时,苍老的目光久久在半空中凝结为晶莹,半张半合说不出话颤抖的嘴唇,不断互相纠缠拉扯的手指,无一不是忘记和怀念之间横亘的痛苦,战争终究在他们生命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注脚。

于我们这代人而言,和平仿佛空气和水触手可及,而战争太过遥远。我们看待战争仿佛带上了天然的上帝视角,抽象了战争,也淡化了意义,甚至带着一丝冷漠。只知道它是史书里一段段的记载,是纪念碑上一串串的名字,是电影中一帧帧的画面,忽略了战争是无数细节的博弈,是一条鲜活生命逐渐黯淡的过程。《1950他们正年轻》轻易粉碎了这些东西,很难说从哪一句话开始湿了眼眶,也很难确定是从哪一刻心脏被巨大的哀伤攫取。1950年,他们是怎样的年纪?他们也十七八岁,也怕鬼故事,也有文艺梦,也爱拍美美的照片,也会和好友闹别扭,还只是一个被称为“小北京”的孩子,也是爸爸妈妈的儿女,与十七八岁时候的我们一样,同样正值青春,一样拥有鸿鹄之志。唯一不同的便是,他们的时代主题是保家卫国,他们最好的年华在战火硝烟中绽放。这种跨越时空的年龄碰撞让人震撼,不禁让人感慨今日和平之可贵,青春力量之澎湃。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青春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催人奋进,青年时时刻刻都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岁月因青春慷慨奔赴而更加静好,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绚烂。1919年,他们一身正气为理想高呼,用血肉之躯熔铸为黑暗里的光亮。1950年,他们一腔热血为和平奔赴,用傲然骨气挺起国家坚硬的脊梁。1962年,他们一颗丹心为山河增色,用稚嫩臂膀撑起荒原中的绿伞。1975年,他们一片赤诚,用坚定步伐丈量出中国的高度。2020年,他们一往直前,用滚烫的生命温暖疫情的寒夜。实践证明,中国青年拥有远大理想,怀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持有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直面矛盾,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用青春之我创造出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

片尾,熊朝瑞奶奶说:“战争就是残酷的,就是你死我活,但不要害怕战争。”叶士礼对逝去的战友说:“你们以前和我们一起理想的,我们的国家,已经非常强大。”我想老兵说不要害怕的背后是因为信任,相信民族有希望,国家有未来,相信他们深爱着的用性命保卫的祖国也深爱着他们,相信未来千千万万和他们一样正年轻的青年也深爱着脚下的土地。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了现在,我们也该如他们一样,相信未来,坚守现在,未来才会有未来。

新时代的今天,中国青年处在最好的时期,既面临着难得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但跟党走始终是不变的主题,奋斗始终是不变的旋律。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张哲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