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旧物,贮藏着家的缩影,留存着一个年代的温暖记忆。徜徉在岁月长河中,回视那些“老物件”,不仅能唤醒浓浓的乡愁,也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发展的迅速。
缝纫机
在那个物资还不丰富的年代,被磨得透亮的缝纫机是奶奶的宝贝。奶奶在家一旁踩着缝纫机为孩子们修补衣服的画面已经被岁月定格。
煤油灯
没有电灯前,煤油的迷香弥漫在夜幕下的每个角落。那一盏盏并不明亮的灯光即是一家的中心,橘黄色的光芒闪烁着亲情的温暖。
黑白电视机
80年代,日子简简单单,和邻里发小聚一起看黑白电视剧的时光,想来就是“小确幸”。
老式唱片机
那时打开电源,把大黑胶片放在上面,就能播放出美妙的音乐,听着听着仿佛就看到了美好的明天。
照相机
那时不仅照相机是奢侈品,拍个照片也是件奢侈的事。正是因为有了相机,才留下了这么多美好的回忆。
电话机
在60年代,只有大队部有一台,如果你远方的亲戚打电话来,还得由总机人工转接,话筒里有杂音,声音不清晰。在没有手机的通信年代,能听到远方的问候,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茶壶
朴实的百姓人家好客,客来奉茶素为传统礼仪,居家过日子,一把茶壶显得尤为重要。厢房里旺旺的柴火,”呜呜“的烧水声编起了绵长而殷实的岁月。
搪瓷杯
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杯子,用起来顺手,不太怕摔和碰,比玻璃的皮实。用这样的缸子泡茶,量大、经喝,和故乡人们的不拘小节恰恰是一致的。
粮票
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90年代,各种票据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粮票即是当时“吃饭的护照”。各种票据的出现、存在以及消失,是中国改革发展的一个特殊印记。
驾驶执照
“长鞭一甩叭叭响,赶起大车出了庄……”随着马车时代的远去,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开启了新时代的序幕。变了的,是生活品质;不变的,是人们内心的朴实品格。
小人书
小人书凭借精美的图画、低廉的价格受到孩子们的喜爱。还记得小时候宁愿不吃冰棍也要攒钱去书店,和小伙伴一起结伴买书,互相换着看的童年趣事么?
算盘、手电筒、土地承包证
时代变迁,方便快捷的计算器代替珠算盘悄然登上历史舞台;从安装电池到充电续用,手电筒更加环保便利;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如今的乡村振兴,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木工工具
改革开放初期,木工是农村大多数人从事的职业,木工们几乎人手必备三件套:墨斗、刨子、凿子。几经岁月更迭,那黑漆漆的墨仓、粗硬干燥的墨线,依稀间,还能闻到一丝墨香。
(昭通市 曲靖市 楚雄州 红河州 文山州 大理州、临沧市供稿 云南省纪委监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