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清风廉政 > 评论之窗

杨善洲,可贵的“三水”精神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 2016-01-14 12:23
 

杨善洲同志退休后20多年坚守在海拔2000多米的大亮山上,自己住了9年的油毛毡窝棚,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成为集汗水、泥水、露水于一身的“三水”干部,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称道和爱戴。

笔者长期在基层从事新闻宣传工作,采访中了解到农村群众常把下乡干部形象地分为两种:一种是“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早晚一身露水”的“三水”干部;另一种是“小车喇叭响,开会叫得响,吃喝声音响”的“三响”干部。前者工作踏实,真抓实干,解农民之忧,故深得农民敬爱。后者下乡指手划脚,走马观花,不深入实际了解和解决问题,还把吃喝之风带到基层,这样的干部让农民群众反感,打心眼里拒之千里。

“三水”干部古今有之。例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鞠躬尽瘁为人民的焦裕禄;而今有为国为民扎根基层奉献余生的杨善洲。“三水”和“三响”仅一字之差,却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截然不同的两种思想和工作作风。“三水”干部是“公仆”,像杨善洲那样为民、务实、清廉,农民群众爱戴;“三响”干部是“老爷”,官僚主义,工作漂浮,不干实事,这种干部如何能受到农民的欢迎!最近上网,见有的网友对此留言评论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随着交通、通讯的发达以及管理手段的创新,干部做工作还需要一身汗、一身泥、一身水吗?”实则不然,从杨善洲身上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党员干部没有“三水”的辛劳,怎能知民情、解民忧、谋民利?争当“三水”干部是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农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企盼和要求,“三水”不论少了哪一点“水”,干部工作效率就会打折扣,干部形象就会受损,干群关系就会疏远。

我们的各级党员干部在践行“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的过程中,只要按照“三水”的标准去做,在严格遵守《条例》和《准则》的同时,像杨善洲同志那样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干出样子,就能造就和谐融洽的党群干群关系,起好“领头雁”、“带头羊”的作用,为民众带来福祉。(李顺)

相关文章